点击人数:5 次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文章编辑:沈阳燕都医院
中耳炎是耳鼻喉科里的“听力隐形杀手”,却容易被忽视!它藏在鼓膜后面的“中耳小房间” 里,一旦发炎,轻则让人耳闷、听不清,重则可能损伤听力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。
尤其“一老一小”这两类人,更是中耳炎的“偏爱对象”!
中耳炎像耳朵里“堵了”
咱们的耳朵分外耳、中耳、内耳三层,中耳是鼓膜后面一个装满空气的“小房间”,它有个重要的“通风口”叫咽鼓管,一头连中耳,一头连鼻子后面的鼻咽部,负责平衡中耳压力、排出分泌物,就像给“小房间”通风换气。可一旦这个“通风口”出了问题:比如感冒鼻塞时被堵死,或者细菌顺着“通风口”溜进中耳,空气就会变少、积满水或脓液,黏膜发炎肿胀,就产生了中耳炎!耳痛、耳闷、听不清这些症状就会找上门!
分泌性中耳炎,耳朵像“塞了棉花” 耳朵闷闷的,听声音像“隔了层膜”(比如别人说话觉得远),打哈欠、擤鼻涕时可能听到“哗啦”的水声,偶尔有“轰轰”的低音耳鸣,一般不疼,但会让人烦躁 —— 比如有人感冒后总说“听不清同事讲话”,大概率就是这种情况。 化脓性中耳炎:耳朵“又疼又流脓”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,其症状主要是耳痛、流脓。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,可有发热、呕吐等。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,如脑膜炎、脑脓肿等。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、面神经麻痹等。 中耳胆脂瘤:最要警惕的“危险款” 也称“危险型中耳炎”,易导致颅内外并发症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关系密切,人群普遍易得,会有鼓膜穿孔、耳道流脓或耳道血性溢液等表现;随着病情慢性进展,颅内外并发症几率增加,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。 特殊类型中耳炎:少见但别漏诊 比如真菌性、结核性中耳炎,虽然不常见,但症状和普通中耳炎相似,容易误诊。如果耳道反复流脓、常规护理没效果,要提醒医生排查这类情况。 ⊙ 为啥“一老一小”最易中招? 这两类人要重点护 ⊙
小孩的咽鼓管和成人相比——又短、又宽、又平,就像给细菌、分泌物留了“快速通道”。感冒时,鼻子里的细菌也会轻松“闯”进去。 更麻烦的是,小孩的鼓膜比成人厚,中耳里的脓液难自己排出,容易憋出并发症,比如听力下降、面瘫,严重时还会引发颅内感染(如脑膜炎)。 所以娃出现“哭闹抓耳、发烧、对声音没反应、喂奶时摇头抗拒”,别以为是“闹脾气”,可能是中耳炎在疼! 老人大多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阻肺等慢性病,抵抗力比年轻人差,一旦得中耳炎,炎症容易反复、难愈合。 而且老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下降,可能耳朵疼不明显,只觉得“听力越来越差”,误以为是“老了正常”,拖到出现并发症(如耳后脓肿、永久听力损伤)才就医。 如有些老人耳闷、耳鸣半年都没当回事,直到听不见电话铃声,检查才发现是分泌性中耳炎,早发现早护理,恢复会快很多。 做好5件事,远离中耳炎! 防感冒:切断“头号诱因” 感冒是中耳炎最常见的“导火索”—— 感冒时鼻塞、流鼻涕,会堵死咽鼓管,让细菌在中耳 “安家”。 天冷及时加衣,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,避免交叉感染; 感冒后别硬扛,用生理盐水洗鼻缓解鼻塞,保持咽鼓管通畅,不让炎症 “堵” 在中耳。 正确擤鼻涕:别“硬挤”伤耳朵 很多人擤鼻涕时习惯“捏住两个鼻孔使劲擤”,其实会把鼻子里的细菌、分泌物强行挤进咽鼓管,诱发中耳炎。 正确做法:按住一侧鼻孔,轻轻擤另一侧,再换边,动作轻柔,别用蛮力。 游泳/洗澡:别流进脏水 脏水进耳道容易引发感染,尤其鼓膜有穿孔的人更要注意: 游泳选水质干净的泳池,戴防水耳塞; 洗澡、洗头后,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外耳(别用棉签掏太深,避免划伤耳道); 若鼓膜已破,暂时别游泳,洗澡时用耳塞堵住耳朵,保持耳道干燥。 小孩喂奶:别平躺,要“斜抱” 小孩咽鼓管特殊,平躺喂奶很容易让奶液倒流进中耳。 正确姿势:斜抱着宝宝,让宝宝头部高于身体,奶液顺着喉咙流,避免呛进鼻咽部和中耳。 老人护耳:别乱掏,早查听力 别用棉签、发夹等工具掏耳朵太深,容易划伤耳道、引发感染;老人若说“听不清”、“耳朵闷”,别不当回事,及时带他做耳镜检查,排除中耳炎,别拖成慢性问题。
如果您出现耳痛或者耳闷、肿胀以及耳流脓等症状时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,避免对耳部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。